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公德行动首页

生命不能等待(上集)

央视国际 2004年05月13日 15:22

  2003年9月8日, 依照多年养成的习惯,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血液科主任曹祥山提早半个小时来到办公楼,当天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名叫姜阳的女孩,刚满16岁。

  一个多月来她一直高烧不退,有好几次甚至达到了39.8摄氏度。医生发现,在姜阳身上密布着许多明显的出血点。于是决定,立即给姜阳进行抽髓检查。

  血液检查的结果这个不幸的少女得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是各类白血病中最为危险的一种。想治好这种病就必须找到与病人配型相同的造血干细胞,在短期内进行移植手术,否则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姜阳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再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然而,姜阳本人却说什么也不愿意住院。

  姜母:到了医院,她不肯进去,就在门口哭,她说:妈妈,我不要进去,你没钱,你这里积蓄的钱给我读书的。都给我花光了,我说花光就花吧。总是要看的。有病要治,你不能这个样子,我说进去,她就不肯进。

  姜阳在母亲的哀求中住进了医院。

  家里本来省吃俭用的那点积蓄在办理住院手续之后很快花光了,对于白血病近三十万元的高昂医疗费而言,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

  姜阳的家在常州市武进区农村,一家人靠母亲种地父亲替别人干杂活儿来养活,为了能尽快筹钱,父亲开始一件件变卖家里值点钱的东西。

  以前从没开口求过人的母亲则四处奔走向亲戚朋友伸手借钱。为了省下住院时的饭钱,母亲每天还会步行两个多小时去城里给姜阳送饭。

  每次从医院回来,邻居们总会围上去询问姜阳的病好点了没有,还有人争着要轮流去给姜阳送饭。

  姜母:我在里边半个月,我就没有睡觉,陪我女儿,坐在床边,伏在床上睡,熬了半个月,天天半夜就醒,要钱了,没钱女儿就没命了。后来曹主任说别急,想个办法,再想个办法

  要把姜阳从死神那里抢回来,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更为关键的是找到相配的造血干细胞,如果这个前提条件不满足,再多的钱都是打水漂。

  不能放弃希望!医院决定将姜阳的血液资料递交给中华骨髓库,寻求他们的帮助。但是医学知识告诉我们,在非亲缘关系的人中寻找配对,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茫茫人海中,要找到合适的捐献者无异大海捞针。

  等待中,姜阳产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化疗的痛苦咬咬牙就可以挺过去,但是“还有没有活的希望”这个始终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折磨得她心烦意乱。

  在痛苦等待的日子中,姜阳的同学来到医院看望她,他们无法进入无菌病房,只能通过电视看见这位处于病痛折磨中的伙伴;他们也无法将同学们写给姜阳的信亲手转交给她. 只能通过病房外的电话把信一封封地读给她听

  同学们的问候给了姜阳温暖、信心和勇气,她不愿意辜负伙伴们的期望。

  时间一分一秒的走过, 她在等待中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对于生死悬于一线的姜阳来说,能否成功找到配型相同的造血干细胞将是对她生命的最终判决。

  小姑娘常对着电话发呆,期望在电话的另一端,医生会给她带来一个好消息。

  2004年3月1日,中华骨髓库给医院发来了传真 。

  曹主任:当办公室通知我说有你的传真,上写姜阳已经配到好几对的时候,那时候我真的非常开心。

  中华骨髓库为姜阳找到了七位配型相同的志愿者,与那些一直找不到配型在等待中抱憾离去的患者相比,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更难得的是其中有一位和姜阳在同一城市,这种成功几率在骨髓配对过程中更是万分之一中的万分之一,这位志愿者名叫刘小寅,是市卫生局的一名普通职工。

  据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介绍, 志愿者报名的时候和真正配上了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由于本人或是亲戚朋友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医学知识不是很了解、甚至有误区,志愿者和捐献者最后的比率是有差距的。

  没有任何物质利益,从小到大就连盐水瓶都没挂过的刘晓寅会为一个完全不相识的女孩子走进手术室吗?

  刘晓寅:当时的想法就是尽快地做完这个手术,尽快移植成功。爱心可以奉献,生命不能等待。

  在这个江南小城,春天总是阴雨连绵的,可是这一天,天空异常的晴朗。

  曹祥山还记得,当他打电话把配型已经成功的消息告诉姜阳时,姜阳高兴得哭了,那天中午,她吃得很香。

  在众人的帮助下,姜阳的生命之门终于透出了希望之光。

  但是,瞬间的惊喜很快被现实的压力吞没了。还要20多万元,钱从哪儿来?

  姜阳住院以来,家里已经山穷水尽,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自行车……能卖的全卖掉了,亲戚朋友也借遍了。家里空了,母亲的心也空空的。

  姜阳住院前,家里很少拍照片,姜阳考上初中那年家里照了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全家福。这张全家福成了这几个月两位老人共同的寄托,母亲每天都要把照片拿出来看一看。看看上面一家人开心的笑,母亲说,如果女儿能回来,一定要带她多照几张照片。

  父亲是家里的一座山,为了救女儿,他已经求遍了所有人。最难的骨髓配型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怎能因缺钱而延误治疗呢?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这道已经开启的生命之门无奈的再合上吗?

  2004年2月22日,《常州晚报》用半版刊登了记者张建国采写的消息,报道呼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救助姜阳。

  记者张建国:出乎我们意料的是第一个出来捐助的是一个学生,局前街小学的学生,叫韩笑,他看了这篇报道,就把它给奶奶看,说可怜,奶奶看了之后说那怎么办,我要资助她,就把自己的压岁钱捐了出来,奶奶陪同,送到了病房。

  在常州市的一所普通小学校里,孩子们听说了姜阳的故事,决定用折千纸鹤的方式为这个素昧平生的姐姐祈祷,上千只的纸鹤凝结着孩子们最纯真的愿望:姜阳姐姐,快些康复吧。

  教室里,姜阳住院前的桌椅还保留着,同学们希望姜阳能够早点回家早点回到他们中间。

  在姜阳的家乡,有给病人送鸡蛋的习俗,鸡蛋代表着希望病人和家人早日团聚。美术课上,姜阳的同学在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鸡蛋上画上自己的祝福,盼望着姜阳能早日回到他们身边。

  3月6日,空中飘着蒙蒙细雨,姜阳母校的同学们抬上桌子、捧着捐款箱走出校园,来到镇上最热闹的集市,为姜阳募捐医药费。

  费舒蕾 :我们在那里冒着雨,看着周围的人很多,很高兴。我们本来想也许没有那么多人,但是最后发现周围人很多,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往箱子里塞钱。我们就想“姜阳有希望了,姜阳一定会看到明天的太阳”

  一批批捐款从工厂、机关等各个地方转到姜阳父母手中,募捐已经达到了十一万元,但是距那笔昂贵的手术费还差近十万。

  病床上的姜阳仍在生死的边缘,为了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确保最好的手术效果,医院决定为姜阳提前实施干细胞移植手术。

  3月31日,干细胞移植手术将要在这一天进行,移植过程风险很大,经历了一系列化疗之后姜阳体内已经没有任何抗病毒能力,在无菌病房中,护士为姜阳做手术前的预处理。

  在另一张病床上,捐献者刘晓寅也已经做好了最后的准备。经过医生们的仔细检查,刘晓寅的各项指标均为正常,可以进行手术。

  手术室内,为确保万无一失,护士开始为姜阳做手术前的最后一次检查;

  姜阳的同学在手术室外为她加油

  “你一定要加油呀,我们都在看着你呢”

  手术即将开始,从刘小寅血液中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将转输到姜阳体内。

  姜阳能否战胜病魔,走出这道生命之门?

(编辑:温蓉来源:CCTV.com)